第一个问题:营销是什么?
我问了身边很多人,常见的答案有这些:
◆ 营销是传播,是利用传播学技巧刷爆朋友圈;
◆ 营销是品牌,是利用媒体力量塑造强势品牌;
◆ 营销是广告,是做高效的推广,比如怎么做好百度的竞价排名;
◆ 营销是文案,是用精彩的文案打动消费者。
第二个问题:营销高手和非高手有什么区别?
我也问了身边的人,常见的答案有这些:
◆ 营销高手点子多;
◆ 营销高手的文案厉害;
◆ 营销高手性格外向;
◆ 营销高手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强。
这两个问题,就勾勒出了大家对营销的一般性理解。总结起来,营销似乎就是一些聪明人通过一系列高明的技巧,让企业品牌和产品获得高效传播,被消费者广泛知晓并引发消费的活动。
真的是这样吗?
需求,是营销的第一直觉
如果我们的营销人两眼只盯着怎么发微信、怎么做宣传、怎么搞活动这些表象,而不去挖掘营销的“重力学”原理,那么我们也会像装上一对翅膀就想飞翔的古人一样,从悬崖上摔落粉身碎骨。
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营销最底层的原理,并用一个模型破解它的核心密码。我希望这个模型能够成为营销人们最基础的思维工具,进而成为思维习惯,大家一定会从中受益。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和很多企业的创始人和营销负责人有过深度的交流,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问题:
◆ 我明明做了很好的产品,铺设了很好的渠道,打了很好的广告,有了非常好的传播,为什么产品无法像可口可乐那样,真正形成强势品牌,即使不打广告,大家天然对它有需求呢?
◆ 我的产品质量很好,购买过的用户也非常欢迎,但为什么我无论用什么营销方法,甚至大幅降价,都没有办法实现明显的增长呢?
◆ 我的产品很创新,很酷,感兴趣的人很多,可为什么这些关注只转化出寥寥无几的订单呢?
我认为他们的问题都触及到了营销最本质的问题:需求。

洞察用户需求,是营销的第一直觉。
我们很多企业家生产出来了非常棒的产品,于是不断买渠道投放给消费者说:你们快来买我啊,因为我很酷。这样的营销,并没有在产品和用户的某个具体需求间建立关系,所以常常是无效的。但这样的基本错误,在我们的广告、宣传中每天都在反复上演。
所以,营销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需求,所有的品牌、推广、文案、广告这些都是营销活动,而非营销的本质。如果一家公司没有抓住真实的需求,那么再多营销活动也没有意义。
需求三角
我们常见的需求的定义是,人们为了满足特定的需要形成对特定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能力。这句话很绕,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启发感。但如果用心把这句话拆解掉,钻进去,里面包含着一个关键的“需求三角”模型。
形成需求的第一阶段是缺乏感:
所有的需求起源来自于某种缺乏,没有缺乏需求不会形成。比如一个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可能觉得背一个200块钱的包包很好看了。但参加工作后,发现同事背着几千块的包包,缺乏感就出现了。实际上,缺乏感往往是被后天的营销所影响而形成的。
所有的需求最终来自于一个缺乏感,那么缺乏感是不是需求呢?当然不是,这还只是一种感觉,最终没有办法形成购买。
需求形成的第二个阶段,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物:
因文化不同,因环境不同,因人不同,同一种缺乏,会指向不同的目标物。
还是刚才那个毕业的女大学生,她刚入职场缺乏存在感,她刷存在感的目标物可能是背更贵的包包,可能是追求更好的绩效,也可能是和老板建立更好的关系,这取决于她的价值观。
缺乏感加上目标物,构成了动机。当我们帮助消费者构建出了动机时,我们的营销就成功了一大半了。但还不够。
需求形成的第三个要素,是消费者能力:
能力不仅仅指经济上的支付能力,还有消费者的学习能力、信任成本等等。总之,营销人在完成动机塑造后,要做的是给消费者赋能,让消费者最终形成购买。
很多产品围观群众很多,叫好不叫座,往往问题就出在这个维度上。
缺乏感、目标物与消费者能力,它们构成了“需求三角”模型。

所有需求的构成必须满足这三要素,缺了其中任何一个角,最终需求都无法形成。失败的产品营销,追根溯源往往都是因为需求三角没有构建完成。
平庸营销人注重手段和技巧,比如引流的八大手段,怎么样在微信上注册一个号,弄一个美女头像,在附近加多少人,之后推什么产品。这些都不是本质问题。
优秀营销人非常善于管理需求,他们擅长识别和利用需求的缺口,非常擅长。企业营销需要有明确的战略,而战略来自于管理需求三角。
需求三角三要素:缺乏感
缺乏感,是消费者的理想与现实之差。我们通俗的说法是“痛点”。 要知道人是非常不喜欢改变的,对于改变很抵触。对于消费者的改变,企业永远比消费者自己着急。为什么呢?因为消费者不改变,企业的产品就卖不出去。
那么如何让消费者改变呢?那就必须让产品和消费者的一个潜在缺乏感建立连接。
比如婚恋网站,他们的常见的营销套路是利用别人来激发你的缺乏感。一个年轻人,本来过得好好的,每天上班下班,挤公交吃煎饼果子,也没太多想法。但这时婚恋网站告诉他,一个和你差不多的人都结婚了,他各种条件甚至还不如你呢。在这样的营销下,这个年轻人心理的落差被调动了出来,缺乏感产生了,他就会想去填补这个落差,于是商业机会出现了。
所以,好的营销一定要与用户的缺乏感建立关联。大部分失败的营销和产品,是更多关注了企业自己的需求,没有和别人的缺乏感联系,从而导致最终需求没有形成。
我们有没有系统的方法来激发用户的缺乏感呢?今天我首次发布一张我自己研发并经常使用的表格,我称之为消费者落差表。

它按照消费者观察自我的视角进行分类,5个视角涵盖了全部消费者缺乏感的来源。下面我们一个个来看这五大视角。
1. 任务的视角
把消费者看成一个处在任务中的人,他的落差来自完成减未完成。很多营销的成功案例都是来源于对消费者任务的分解分析。
◆消费者在使用你的产品过程当中面临哪些任务?
◆他距离这些任务完成还差多少?
◆我如何通过满足他的任务,然后来获取他的支持?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营销在线贷款的文案。我们发现,在文案后面加一句话,转化率是翻倍的。什么呢?测你能贷多少。这也是在任务情境中帮助用户完善了决策闭环。很简单,但很有效。

2. 时间的视角
一个人不仅仅生活在任务中,还生活在时间中。我们要用时光机视角看一个人,那么他的落差来自现在减过去(或未来)。
纵向看一个人,对应的心理非常多,比如说恐惧、稀缺感、求新、想尝一点新鲜的事物,或者怀旧感。
时间的视角要求我们对用户做经验分析和预期分析。
3. 关系的视角
人都是生活在关系中的,我们需要用关系来定义自己,我们需要互相连接,在这个过程中也就产生了感情。缺乏感落差会由此产生,它的公式是自己减别人。
我是一个很拒绝生硬推销的人,但我曾经买过一个小姑娘向我推销的玫瑰花,因为她对我说:“你难道不应该给你的女朋友买一朵玫瑰花吗?”你看,这就是在关系中进行的营销。 有一个约会软件,它的宣传语是“发现正在喜欢你的人”。不是连接已经喜欢你的人,而是找到身边将要喜欢你的人。它是为你打开了建立新关系的可能。
关系的视角要求我们做消费者的关键决策路径分析。
4. 群体的视角
一个人除了在具体的关系中,还一定是某些群体的一部分。这个群体更多是匿名的群体。
群体视角,是指人们考虑做某件事时,会参照某一个群体。
人会参照群体当中的行为,他的落差来源于哪些群体有而我没有,或者我有而群体没有,对应的是渴望、从众、回避、融入等典型行动。这个视角的落差公式是群体减自己。
5. 角色的视角
角色是什么呢?角色就是消费者自我,是他心理上认同的那个自我。这个自我和真实的自我是有落差的。这个视角的公式是角色减自己。
我在管理团队时,就常常运用角色方法。
比如一个项目进度落后了,我不会直接指责项目负责人,而会说:“作为一个项目的负责人,那么你现在的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对的。”这样就激活了他的角色感,他不但不会对抗,他的能量还会变强。
我观察身边的商业,角色营销最成功的恐怕就是孕妇防辐射服。其实稍有科学知识就知道,手机电脑的辐射危害是很小的,根本对胎儿没有什么危害。但为什么防辐射服还是会畅销呢?本质上,这就是角色需求。孕妇希望通过它告诉人们:我是孕妇,大家应该照顾我。
所以,我们营销人在看消费者时,要考虑他是谁,他的自我认知是什么?典型句式是:作为一个啥啥,你应该怎样怎样。
需求三角三要素:目标物
形成需求的第二个要素是目标物。它是填补缺乏感的解决方案,是推动消费者决策的具体行动目标。
这里要引入一个心理学概念,叫做执行意向。我们怎样才更有可能推动别人去做一件事情呢?就是把这个行动说得越明确,越形成明确的目标物,那么行动达成的概率越高。
当你给消费者提供的目标物不明确,或不符合他的认知时,消费者没有办法形成非常具体的行动,也没有办法形成动机。
比如有这样一个手表的广告:“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创作了缺乏感吗?创造了。我看了非常感动,就差痛哭流涕了。但感动完了之后完了,没了下一步,因为我不知道这个缺乏感和买手表有什么关系,没有办法形成动机。我在这里想强调一下营销和艺术的区别,广告圈很多朋友很容易把二者混淆。
艺术不在乎目的,在乎的是自我表达,所以它能创造情感上的缺乏感,把人感动,就够了。但营销是工具,是企业成功的工具,所以它必须能够指向匹配的目标物。
目标物和缺乏感的匹配一定要可信,才能形成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