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CPI、PPI双双回落。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涨幅比3月回落0.6个百分点,创2021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从结构看,食品和能源价格对物价拖累明显,其中鲜菜价格下降13.5%。
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则同比下降3.6%,是2020年6月以来最低水平,降幅比上月扩大1.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5%。
表现偏弱的数据,引起市场和业界的担忧,通货紧缩要来了吗?
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时代财经表示,“目前尽管通胀低迷,需求弱于供给,但并不符合严格通缩状况。这是暂时的,下半年的物价数据有望回升。”
民生银行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则对时代财经指出,“总体来看,当前物价虽未进入典型的通缩区间,但确实面临着‘类通缩’压力”。
五一假期带动旅游价格大幅上涨
统计局数据显示,从同比看,4月CPI构成中,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0.8%,影响CPI上涨约0.21个百分点。食品中,畜肉类价格上涨2.2%,猪肉、蛋类、粮食价格分别上涨4.0%、1.2%、1.1%;而鲜菜价格则降幅较大,下降13.5%,影响CPI下降约0.33个百分点。
对此,温彬对时代财经分析,进入4月之后,天气晴好供应充足,鲜菜、鲜果大量上市,肉类消费进入淡季,食品价格通常会出现回落,“4月猪肉价格在前期产能充足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弱势,虽然临近五一价格有所企稳,但全月依然环比下降3.8%。”据温彬观察,近10年来,4月食品价格平均环比下降1.0%。
此外,4月能源价格降幅也在扩大,交通燃料项目环比下降1.6%,降幅较上月扩大1.3个百分点。温彬分析称,能源价格降幅偏大主要由于,CRB指数(路透商品研究局指数)以回落为主,“特别是原油价格月中起跌跌不休,已抹去月初OPEC+国家意外宣布集体减产后的所有涨幅。”
据悉,4月初,OPEC+突然宣布将从5月开始大幅减少石油产量直至年底。消息引起国际市场异动,原油价格随即继续反弹,据wind数据,WTI原油期货一度上探83美元/桶的高位。不过,4月中旬开始,油价重新震荡下跌,截至4月28日,WTI原油期货主力合约报价下探至76美元/桶附近。
值得注意的是,4月旅游价格环比上涨4.6%,大幅高于历史平均1.4%的涨幅。
今年4月底提前进入“五一”假期,“人人人”景象在全国遍地开花,可以说是近年来“最火爆”的小长假。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小长假的火爆带旺旅游、娱乐、餐饮、住宿需求,消费、交通出行等方面对指数有着十分显著的拉动作用。
在温彬看来,“此类补偿性出行需求较强,推动服务价格上涨,是核心CPI环比上涨的主要支撑因素。”但与此同时,除此之外的其他项目大多偏弱,“是内需不足的折射。”
同时,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国内外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及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4月PPI同比-3.6%,前值-2.5%;环比-0.5%,与前值持平。
周茂华指出,“4月PPI同比进一步回落,与4月制造业PMI原材料采购分项指数回落表现一致,反映国内需求处于逐步恢复过程。”
不过,在周茂华看来,PPI同比放缓并非全然不利,“客观上,目前大宗商品价格远高于2019年末水平,部分中下游行业仍面临较高的生产投入成本压力。从这个角度看,PPI同比放缓有助于缓解部分中下游制造业的成本压力,改善经营状况。”
“通缩”引担忧
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CPI同比增幅持续缩小,PPI同比下降幅度更是持续下探。
这引起市场和业界的担忧,通缩要来了吗?针对通缩,国际上通常认为是指总体物价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下降,并表现为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伴随着经济衰退。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当CPI连续3个月以上或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可以认定为出现通货紧缩。
“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没有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4月1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针对社会上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进入“通缩”的讨论,如此回应。
周茂华也对时代财经表示,“目前,国内没有出现通缩。”
“目前尽管通胀低迷,需求弱于供给,但并不符合严格通缩状况,从需求复苏与供需状况看,这是暂时的。”周茂华解释道。
在周茂华看来,目前国内低通胀好过高物价,“物价低增长与国内消费恢复相匹配,尤其有助于稳定低收入群体消费成本,并拓展宏观政策调控空间。”此外,在海外通胀高企的环境下,需要防范输入通胀的压力。
温彬则分析,“当前的表现,主要由于此前的海外输入型通胀持续向输入型通缩转化,对生产资料价格拖累较大。与此同时,内外部需求均现走弱迹象,则对生活资料形成拖累。”
不过,温彬指出,总体来看,当前物价虽未进入典型的通缩区间,但确实面临着“类通缩”压力,“主要原因在于经济面临着内生动力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的状况。”
温彬建议,“如果要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需适时适度加大政策宽松力度。”
“考虑到美联储加息已近终点,货币政策受到的外部掣肘减弱,可择机降准甚至降息,以推动内需回稳。财政政策则需加大支出力度、加快支出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巩固经济复苏势头。”温彬补充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时代财经APP”(ID:tf-app),作者:王莹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