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锂电产业链,被当头泼了一瓢冷水。

近日,在2022年高工锂电年会上,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表示,预计最晚后年锂电全产业链都将出现产能过剩,但他也表示,唯一不会出现过剩的是质量上乘、成本低的电池产品。大圆柱和大铁锂会是未来三年的主导产品,将显著降低单位成本。

而作为锂电池的原料,同样面临产能过剩。据高工产业研究院数据,主要锂电池材料到2025年的产能规划将全部过剩。其中,负极材料到2025年的规划总产能相当于当年预计需求的5倍,磷酸铁锂为4倍,电解液、6F、VC、PVDF、铜箔均是2倍余,隔膜约1.5倍。

这番言论和数据,给正在突飞猛进的锂电产业不小的警醒。

那么,锂电为什么会出现产能过剩,锂电企业又将何去何从?

新能源汽车发展“超速”

锂电池的发展,源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公安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149万辆,这个数字几乎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一半。

中汽协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1.2万辆,而五年之后,这个数字就变成了77.7万辆,实现了超60倍的增长。据估计,今年全年销量也有望突破650万辆,可见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发展的迅猛。

之所以能如此快速的发展,是因为在政策的推动之下,车企几乎一拥而上,除了蔚来、小鹏、理想、哪吒、威马、零跑这些新势力,国内传统自主品牌车企也迅速进行布局,其中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率先发力,并且在今年宣布停产燃油车,依照今年上半年的交付量,已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长城、吉利等车企也纷纷制定了自己的转型计划。

同时,诸多传统车企也纷纷转身,在兼顾效益的同时,纷纷建立自己的新能源品牌,埃安之于广汽、极狐之于北汽、智已之于上汽,均有可圈可点之处。

在造车新势力、自主品牌、传统合资车企以及特斯拉等外企四股势力的全力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显得异常的火热。因此,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迅速从低于10%快速攀升至20%以上,仅仅只花了两年多的时间。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在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将达到20%”的目标。

实际上,今年前10个月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了24%,已经超过了既定目标的20%,而且今年10月份单月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突破30%,这意味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比预期提前3年达成,而且是超目标完成。这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超速了。

疯狂的锂电池

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周期与锂电池的发展周期并不一致,在相同的时间周期内,锂电池的增长无法跟上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因此让锂电池呈现出一副供不应求的景象。

新能源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不惜高价抢购锂电池,从而推动了锂电池的价格上涨,也促使锂电企业进行产能增扩,一个个野心勃勃的锂电企业将产能规划拉满,到2025年的产能规划,中创新航是500 GWh,蜂巢能源是600 GWh,比亚迪规划超600GWh,宁德时代是约670GW,就连国轩高科与亿纬锂能规划也至少是300GWh。

不仅如此,一些汽车产业链之外的企业,也纷纷见利起意,冲进锂电的赛道,造不锈钢的青山实业,卖衣服的杉杉股份、卖润滑油的龙蟠科技,纷纷利用自身的资源,投入到锂电的研发与生产之中。其中,青山实业旗下的瑞浦兰钧,2022年第一季度实际产能只有26GWh,也将产能规划拉满到200GWh。

锂电池的旺盛需求,也导致锂电池原材料价格暴涨,特别是碳酸锂从每吨5万多元飙升至突破每吨近60万元。因此许多磷化工、钛白粉、炭材料企业凭借自主原料优势,布局磷酸铁锂、磷酸铁等材料生产,希望在锂电产业链市场里分一杯羹。甚至还有房产、家居行业跨界进军新能源,加入锂电或锂电原材料的投资之中。

另一方面,由于锂电池不断涨价,使得下游的新能源车企变成了“锂电企业的打工者”,甚至只落得赔本赚吆喝处境。同时,他们为了避免被锂电企业卡脖子,实现“锂电自由”,也纷纷投资锂电企业,甚至开始自主研发与生产锂电。

于是,一时之间,在锂电的赛道上,迅速挤满了锂电生产大军,一个个攻城略地,忙得不亦乐乎

据《华夏时报》不完全统计,2022年内动力电池领域至少公布了75个投资计划,总投资金额超过万亿元,其中有近半项目投资规模在100亿元以上。

今年,有关锂电、锂矿的上市公司全部业绩飘红,有些甚至盈利数十倍。锂电产业链持续上演新一轮资本扩张行动,截至2022年9月中旬,我国锂电产业链累计有61家以锂电为主营业务上市的企业,还有一大波企业冲刺IPO在途。

在锂电大军里,有的是确有优势,有的盲目进军,有的被逼无奈,但在外行看来,锂电行业正在成为“造富”新产业,吸引着更多的企业、资金投身进去。

锂电发展“失控”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虽然迅猛,但再怎么迅猛也终归有度。按照目前国内各大主流汽车厂商的销量规划,2025年销量超过1800万台车,按单车60kWh的容量配比,一年最多也只需要1080GWh。

而动力电池生产线不断开工投产,截至今年9月份,全国动力及储能电池基地产能规划超过5000GWh,其中动力电池超4800GWh。

显然,相对于规划的装机量来说,锂电产能堆砌将是一个巨大数字。而现实,新能源汽车或许还达不到规划的销量,由此将产生更大的产能积压。

实际上,锂电产能过剩在某些方面,已经初见端倪。

作为锂电池的原料,我们看到的锂矿石、硫酸镍暴涨只是“一枝独秀”,而其中一些原材料却在“暴跌”。今年前10个月,VC价格已经下跌75%,PVDF、6F、硫酸钴的跌幅在40%或以上,6微米铜箔价格跌了20%。这一切暴跌的根源,在于挤进赛道的人过多,产生了同质化竞争。随着同质化竞争的加剧,订单争夺趋于白热化。为了获得订单,降价成为他们的唯一手段。

监管层也看到了锂电产业链的扩张正面临“失控”,有可能超过行业需求。11月18日,工信部和市监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国内锂电产业链供应链阶段性供需失衡严重,部分中间产品及材料价格剧烈波动超出正常范围”,“部分环节产能盲目扩张,低质低价竞争时有发生”。

因此,《通知》要求各地工信部与市监局协力保障锂电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稳定,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供需对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强化监测预警,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强监督检查,保障高质量锂电产品供给”等。

显然,锂电行业面向未来的发展,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势必是高端产能逐渐淘汰低端产能,头部巨头逐步国际化,与更先进的国际企业竞争。而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则更要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技术优势、生产优势,才不会被淘汰出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池风云”(ID:gh_212420c9f351),作者:大蔚 ,编辑: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