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开始使用AI面试产品。对此人们的态度是怎么样的?AI面试产品能完全替代人与人之间的面试沟通吗?本文就此问题展开了探讨,一起来看看吧。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200期:AI面试,能完全替代HR的人工面试吗?

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要你命3000 @大鱼炖海棠 @产品经Lee @Gust @我爱芋儿鸡 @meira @阿啵呲嘚 @CarieVinne @浪淘沙 @宝胜 @Aiden @呵 的精彩回答

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大学课堂上,不止一位老师告诫过我们:“普通的会计,在未来很有可能被AI取代。如果不好好学,迟早得下岗!”

将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上的我,没有潜心修炼专业知识,努力向财务总监这个岗位靠拢。

而是转头踏入了互联网的洪流,成为了一名普通的运营。

当得知在市面上还有AI面试产品的时候,松了一口气,还好当年没有选择成为一名普通的HR!

不然我可又得面临被AI取代的危机了。

正在侥幸的时候,旁边的HR朋友冷笑了一声:天真,你以为AI面试真的能完全替代HR的人工面试吗?

于是,我们和天天问的其他伙伴展开了一场讨论,AI面试产品是否能够替代HR的人工面试?大家在作为面试官或作为候选人时,对AI面试产品都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AI面试产品能做什么?

在讨论AI面试产品能不能抢走HR饭碗之前,先来了解了解AI面试产品有多大的本领。

根据其中一款AI面试产品的描述,AI面试官可以替代HR进行宣导和提问,候选人只需使用手机录制短视频回答,系统就能够自动生成AI面试报告。

AI准确率可以达到98%以上,比人工评估更准确,且不需要人工再审核。

查看了三款AI面试系统的介绍,AI面试产品大致具备这些功能:

拥有不同的能力模型考察点供企业选择,输出智能提问

智能甄别候选人简历信息中各种潜在或非常规风险(比如工作经验不够、学历不匹配、薪资期望过高、跳槽频繁、职业空档期等),并自动智能地向求职者提问以获取相关解释和补充

通过让候选人朗读随机的中文和英文文本,智能分析求职者普通话与英语口语的水平

为每个候选人自动生成一份面试报告,积累视频化人才库

某AI面试系统宣传页

从产品的宣传页中,我们也能看到AI面试产品的合作伙伴,大多是中大型企业。比如:摩根大通、可口可乐、达能等大型集团企业,银行、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企业也陆续使用AI面试产品进行校招、初阶岗位的大规模面试。

例如,某集团每年需要招聘海量基层员工,如快递员、操作工、客服等,就使用某AI面试系统,年面试量达到100万人次以上。

AI面试产品的优势与局限性

AI面试产品之所以能受到中大型企业的青睐,多半是因为其能够在面试中快速筛选候选人,进而节约成本。然而,事物必然有两面性,优势和局限性,我们需要放到一起来看。

1.AI面试产品的优势

1)从面试官的角度

① 节省面试时间

三茅网的《2019 年中国HR 生存发展现状》白皮书中显示,HR最花时间的工作就是招聘环节,寻找简历、邀约、面试占到了1/5的时间。

三茅网的《2019 年中国HR 生存发展现状》白皮书

对中大型企业来说,面对海量的简历,人工的面试效率较低,而使用AI面试产品可以做到低成本高效率的初筛人才,大幅度节约人工和招聘的成本。

② 对候选人的考察更加全面

在面试中,面试官很难在短暂的时间内全方位、细致的观察候选人,因此挖掘出的有效信息会比较少。而AI面试产品可以通过对候选人在面试过程中的肢体表现、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分析面试者状态,进一步分析其相应具备的能力等,对候选人的考察也更加全面。

2)从求职者的角度

时间与空间更灵活。相较于传统的面试让求职者承担花费的时间和路途成本,没有地点限制的AI面试产品让求职者的面试时间与空间更灵活。

降低紧张感。在AI面试场景中,气氛没有那么严肃,求职者甚至可以选择在自己感到舒适的环境中参与面试,更容易降低紧张感,进而“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2. AI面试产品的局限性

AI面试产品对于企业面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但局限性依旧存在。

1)面试不是机械的程序化

面试是面试官与求职者在交流沟通时互相接触、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互相做画像以此来判别适不适合的过程。

对于求职者来说,面试作为求职者对企业的初步接触,求职者可以通过面试官观察企业的文化、员工素质、公司业务流程等,从而在心中形成一个判断。因此在面试时,面试官也间接影响求职者对企业的印象。

对于面试官来说,不同的面试官面对同一个人,得到的信息即便相同,但给出的判断也有可能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比如应聘者刻意主动迎合面试官的方向去回答问题,有些人认为这是高情商,有些人则认为他的原则性很差。同样的一个行为会产生不同的评价,也就产生不同的面试结果。

无论是面试者还是面试官,面试都绝对不是一问一答这样的机械程序,不同的身份有着不同的重点考量。

2)AI难以进行更复杂的人才筛选

企业的招聘面试是随着我国的市场发展、劳动者的意识发展而发生变化的。

从市场发展来看,如今社会的产业结构在发生变化,互联网行业、高薪行业的发展,也拉动了商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的出现也意味着年轻人有了更多不去从事无差别、低成本基础操作类工作的机会。

从劳动者意识发展来看,如今高等教育的覆盖率在逐渐提高,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年轻人的求职意向是更倾向于脑力劳动。

因此,AI提供的纯结构性的面试,未来不一定有用武之地。因为脑力劳动更复杂,人才的筛选就会更复杂,这可能是AI无法胜任的。

使用者对AI面试产品的态度

AI面试产品的主要用户为面试官和面试者,大家对面试时使用AI面试产品有什么看法呢?一起来看看:

1. 从面试官的角度

1)认可方

这部分的用户认为,初筛时AI面试产品能作为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并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从而把节约下来的人力有效利用。

@大鱼炖海棠:作为面试官,AI可以节省我大量用于面试的时间;而且对于不擅长面试的面试官,AI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面试官的缺点。

@产品经Lee:我愿意用AI面试产品来对面试者进行初次筛选,但最终的面试一定会由我来进行审核。因为AI面试产品是用来提高效率的,它不可能完全代替人工,尤其是在情感共鸣上。虽然面试更多的是在考察逻辑能力,但是判断面试者在工作上的能力是否可以信任同样重要,这个判断还需要人与人的沟通、心与心的交互。

@我爱芋儿鸡:比较基础的工种和标化面试流程的工种,可以用AI面试产品节省人力,使这些节约下来的人力投入到其它更有价值的工作。但是比较高级的职位、以及需要人为判别特质的面试,则需要由人进行复核面试。

2)不认可方

不认可的用户则是对AI面试产品的沟通能力和判断流程表示怀疑。

@Gust:按照沟通的效益来排序,当面沟通>社媒聊天沟通>邮件沟通>书信沟通>其他。当面沟通产生的效益是最大的,而AI可以理解为第三个人的沟通,这个效益排在后面,所以在这种程度情况下,AI并不可以代替面试沟通。

@呵:无论是面试官还是应聘者,这种面试方法都是对对方一种不公平的表现。因为AI显示的数据不一定是准的。而在面对面沟通时,我们也许还能知道对方是否在说慌。

@Aiden:AI的智能化无外乎是关键词的匹配,再加一些微表情阅读和情景分析。然而人类是多元化的,工作不仅仅是流水线,更多的岗位需要一个人的创造力,如果把这个基础流程给标准化了,那么企业找到的可能是一批只有经验,但创新不足的人。

2. 从求职者的角度

1)认可方

认可方认为,AI面试产品不会受情绪影响,意外状况较少,可以让面试者在面试时更容易正常发挥。

@大鱼炖海棠:作为应聘者,只要对自身能力有信心,那么AI面试是比聊天、电话等渠道更进一步接触公司的方式,不会出现面试官有N个面试要安排,轮到自己时面试官已经疲惫的情况。而且,如果我是面霸,那通过AI面试更加方便。

@阿啵呲嘚:对于求职者来说,AI面试产品可以减少突发意外的情况,降低紧张心理对面试者的影响,使面试者在面试时更加游刃有余。

@产品经Lee:如果知道对方是AI面试官,那我会觉得很放松,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标准化输出即可。

2)不认可

不认可的伙伴们认为,AI面试会让人觉得公司没有给出相应的尊重。而且AI面试产品不能让人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交流时太程序化。

@CarieVnne:现阶段的AI面试产品还存在很多的局限性,面试时都是安排好的题目、范围和逻辑,这种仅仅通过可能性的推测和单方面的结论判定,就直接对一个人做出评判和定性的行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体现了面试方对求职者的不尊重。另外,如果直接以AI面试产品的评定为最终标准,完全不给人面对面沟通交流机会的行为,会让人觉得公司没有给求职者相应的真诚与尊重。对于此类行为,我作为求职者会比较反感。

@meira:如果我是求职者,不太愿意参与全程由AI面试产品负责的面试。因为不同公司的HR水平各有高低,公司氛围也不同。如果换成AI面试,我就无法感受到这个公司的大致氛围和实际业务水平,这会让我感到不太舒服。

@宝胜:AI里面全部都是程序,在深度学习不足的情况下,求职者超出预期的优秀回答会不会被判定为错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最大的好处就是情感理论和经验理论,这是目前为止,任何AI都不能满足的。

总结

对于“AI面试是否会完全替代HR的人工面试”这个问题,大家普遍认为,AI面试对整个面试流程起到的是“辅助”作用,而并非是“替代”HR人工面试的作用。

不可否认AI面试产品为HR节约了时间成本,可以更全面地考察求职者,同时求职者也能够在放松的状态下随时随地面试。

但至少在目前,也许是限于AI的技术尚不非常成熟,也许是因为大家更渴望在面试中感受心与心的交互,我们都更希望看到的是,AI面试官和HR互补的圆满大结局。

这样看来,短期内我旁边的HR朋友不会被迫下岗了,以后还是会有人和我拼奶茶第二杯半价,实在是太好了!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ID:woshipm),作者:邹小约